2 月、3 月、4 月、5 月、6 月、7 月、8 月
该技术模式适用于大部分甘蔗种植区,只需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对个别措施进行适当调整即可。
在甘蔗种植过程中,为保证甘蔗的高产、高糖,蔗农使用农药、化肥的频率和用量不断增加,甚至过量施用,但也并未能很好的控制住病虫草害,反而还引起了害虫的猖獗、生产成本提高和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本技术利用现代生态学理论,结合使用现代装备,开展营养高效基因型甘蔗种质及生物学特征、新型农用化学品研发及精准施用技术、甘蔗虫害生态管控系统及新型植保器械及其配套产品的研究,突破作物养分特异种质基因型评价、肥药施用与生物需求契合、立体防控位差协调机制和无人机颗粒航施等技术关键,集成创新适合甘蔗农用化学品减量化的关键技术,构建甘蔗生态高效种植模式示范。
(1)在明确土壤供肥特性和甘蔗需肥、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化肥和农药配伍性、药肥互作机理研究,研制出新型药肥配方,经过生产工艺优化,实现药肥颗粒中养分与农药有效成份的释放与甘蔗需肥期、虫害发生高峰期相同步。 (2)本研究将无人机航空植保这一高新技术引入甘蔗病虫害防治作业,研究开发了1种航施高效、环境友好的专用药剂和1种专用助剂,并对无人机航施技术可行性及相关技术指标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甘蔗植保无人机操作规律。 (3)根据我省甘蔗种管模式,集成优化了1套轻简高效的生态种植关键技术模式根据试验示范的结果,其经济效益和防虫效果均显著好于常规种植模式。与常规技术相比,甘蔗整个生长期减少使用化学农药1-2次,螟虫的防控效率达到95%,甘蔗单产增加10%以上,蔗糖分提高10-15%;特别是在甘蔗生长中后期用农用无人机喷洒性诱剂微球剂型实施螟虫性诱迷向飞防,与传统的手工操作比,可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20-30倍。本技术应用对环境友好,可大幅度减少农药投放,有利于保护自然天敌、维护良好的蔗田生态环境。而肥料用量减少25%-30%,农药有效成分用量减少了40%以上,平均节本增收0.75-0.81万元/hm2,实现甘蔗高产、品质安全与环境友好的协调。
1主要技术要点 1.1根据种植区域土壤肥力状况,选择相应营养高效基因型甘蔗品种种植。 1.2农田土壤肥力状况检测,拟定施肥方案 1.3害虫预警监测网络建立 1.4新型农用化学品研发及精准施用技术 (1)根据甘蔗需肥生理同步养分供给:甘蔗专用水溶性肥料、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环境友好型缓控释肥料使用。 (2)环境友好型农药配方筛选及缓控释颗粒剂等产品应用。 (3)新型缓控释药肥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4)农用化学品精准施用技术研究 1.5利用无人机喷洒环境友好型农药 1.6着重开展害虫生态防控技术的应用 (1)天敌养护与释放技术; (2)利用无人机喷施螟虫性诱剂微胶囊干扰螟虫交配技术,发挥性诱剂与天敌协同作用。 (3)诱杀技术。 1.7收获后,蔗叶粉碎回田。 1.8构建甘蔗生态高效种植模式示范 1.9需要相应配套技术与设备:水肥滴灌系统或水肥喷淋设备、无人机、中耕施肥机、蔗叶粉碎机等。 2对生态环保的影响 本项技术是基于对蔗田生态环境改善角度出发,将多专业技术集成,把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作物精准养分供给有机结合,利用先进的现代农机设备装置有效提升技术实施效率,是对生态环境友好的技术集成。
1.2020年“我国甘蔗重要土栖害虫灾变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应用” 获中国轻工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2019年,“性诱剂为核心的甘蔗螟虫系统控制技术及轻简化研究”获中国轻工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2018年,“甘蔗条螟性信息素微球剂型研究及其迷向飞防应用推广”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4.2018年“高效环保型SO003(2%吡虫啉)缓释颗粒剂的推广应用及产业化” 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5.2018年,“甘蔗钾高效利用与减量施肥技术与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6.2018年,“甘蔗减肥增效关键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获中国轻工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7.2017年“甘蔗产业废弃物研制有机肥技术与应用”获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8.2017年,“性诱剂对甘蔗螟虫持续控制技术的应用示范”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9.2015年,“甘蔗螟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10.2010年,“性诱剂为核心的甘蔗螟虫系统控制”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1
单位名称: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
联 系 人:孙东磊
联系电话:020-32642190、15876509681
邮 箱:sundongle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