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飞虱绿色防控技术
2024-01-15 16:52:44

计划推广月份:

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

适宜推广区域:

适宜在广东及华南水稻种植区域进行大面积推广

解决的主要问题:

褐飞虱是华南地区水稻的首要害虫,传播多种病毒病。华南稻区是我国褐飞虱迁入“桥头堡”,也是重要北迁虫源地,华南褐飞虱防控质量对于保障全国粮食安全更具意义。据中国农业年鉴统计,近十多年来,华南褐飞虱处于偏重发和频发态势,每年造成粮食损失数十亿斤。目前,对褐飞虱的防治严重依赖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造成如农药残留、害虫抗药性和害虫再度猖獗等问题,威胁该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另外,对于褐飞虱暴发成灾机制缺乏了解,导致褐飞虱防控缺乏防控的准度和精度。为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多个课题的资助下,本项目针对华南褐飞虱暴发成灾机制进行了科学解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绿色防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制,并在广东稻区进行推广示范,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与现有或者同类技术的比较优势:

1.褐飞虱抗药性监测技术。揭示了P450基因突变引起的褐飞虱抗药性机制,可以为科学合理设计出延缓抗性发生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2.褐飞虱生态调控技术。烟稻轮作对褐飞虱的生态调控作用目前全世界尚无其他报道,基于菜稻轮作、不同抗虫水稻品种间作以及利用紫苏、烟草和香根草构建生态调控技术体系防控褐飞虱,本技术首创。 3.集成创建生态、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虫害发生基数。突出种子处理、带药移栽、穗期保护等用药技术,化学农药应急防控为辅,控制危害。相比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措施,即可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发生危害,又能显著减少水稻生产中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技术要点以及对生态环保的影响:

华南褐飞虱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一、监测技术 1、种群监测技术。设置虫情观测圃,安装一套水稻病虫监测物联网,包含:水稻虫害灯诱识别系统、昆虫性诱远程电子测报系统等病虫监测设施。 2、抗药性监测技术。测定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二、防控技术 优先采用生态、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虫害发生基数。突出种子处理、带药移栽、穗期保护等用药技术,对突发暴发采取化学农药应急防控,控制危害。 1、选用抗性品种。选用抗性品种。选用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合理布局种植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 2、农艺措施。(1)健身栽培。合理密植,剔除病弱株;(2)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氮肥滥用,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洁田园。晚稻收割后立即翻耕,减少再生稻、落谷稻等冬季寄主植物。 3、生态调控。(1)保留功能杂草,种植大豆、芝麻、波斯菊等显花植物,涵养寄生蜂、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天敌,减少褐飞虱种群基数。(2)烟稻轮作。春季种烟,秋季种稻,利用土壤残留烟碱控制褐飞虱种群数量。 4、生物防治。稻鸭共育。水稻分蘖初期,将15天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10-30只,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取食活动,减轻稻飞虱危害。 5、物理防治。(1)物理阻隔育秧。在秧苗期,采用40目防虫网覆盖,阻隔稻飞虱,预防虫传病。(2)灯光诱杀。在褐飞虱发生始期,集中连片使用诱虫灯,群集诱杀减轻为害,平均每亩放置1个。 6、科学用药。(1)种子处理。采用吡虫啉种子处理剂和毒氟磷拌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2)带药移栽。秧苗移栽前3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稻飞虱,减少大田前期用药。(3)孕穗末期控害保穗。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根据穗期主攻对象组合用药。(4)应急防控。根据预测预报和发生实际,推行达标用药控害。

获得荣誉:

本技术获得2015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01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中国植物保护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等奖三等奖,系统开展了稻飞虱监测预警及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烟稻轮作调控褐飞虱种群的生态机理。完成了60%吡蚜酮. 呋虫胺水分散粒剂等5种防治稻飞虱农药新产品的研制登记及应用推广。创新了基于种群动态、繁殖力、抗药性、致害力等科学的华南褐飞虱监测新体系;开发了基于SNPs分子检测的褐飞虱种群繁殖力分子预测模型;构建了“以褐飞虱种群数量和抗药性监测及致害性预警、利用生态控害功能、合理施用绿色农药”等为核心的华南区域褐飞虱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可对我省及华南地区水稻害虫稻飞虱监测与防控提供借鉴和参考。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 系 人:袁龙宇 张振飞

联系电话:15521225952

邮  箱:yuanlongyu@gdaas.cn